70年70堂公开课|中国汉唐古典舞袖舞——综合组合训练
[编者按]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最直观的呈现,是学院人才培养、教学育人的主阵地。为献礼70周年校庆,沉淀办学历史,展示办学成就,汇聚办学力量,学院从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学、舞蹈教育核心专业中,遴选出70堂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的代表性课程,涵盖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中专教育三个层次,由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资深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中的代表性师资组成课程的主讲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学院70年舞蹈课程建设成果。
通过70堂公开课工程,进一步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使其成为聚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核心领域的引领工程,体现北舞课程发展历史和教学传承性的传承工程,实现北舞课堂教学典型示范影响的示范工程,分享北舞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开工程和纪念前辈、托举当下、培育后人的人才工程,为建设“中国舞蹈高端人才培养中心”打好坚实基础。
课程名称:
《中国汉唐古典舞袖舞——综合组合训练》
《中国汉唐古典舞袖舞——综合组合训练》课程展示的是男女合班的综合组合训练,是《中国汉唐古典舞袖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汉唐古典舞袖舞》在汉唐古典舞课程序列中承接《基础训练》课程,与《槃鼓舞》课程同步开设于本科二年级上学期,是《剧目》课程的先导课程。自2007年起,经过2次集中教研和17年的教学实践,《中国汉唐古典舞袖舞》形成了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教材,孙颖先生创制此教材时,旨在发掘“袖舞”作为传统舞蹈的表现形式,以及蕴含的龙凤图腾的审美思想和天地观念。“博袖”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特征,兼具功能与审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程文化性、学生主体性和教法创新性,形成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格局。
主讲教师郑璐,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副书记、硕士生导师、副教授。2000年起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至今,承担中国古典舞系多门本科核心课程和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和参与编撰多部教材,参与汉唐古典舞学科的创建工作。曾荣获第四届北京“青年教学名师”称号。表演、导演、编创作品在国家级和省部级比赛中多次获奖,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主讲教师乔耸,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汉唐古典舞教研室讲师。2007年起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至今,担任汉唐古典舞相关课程主讲教师,多次参与汉唐古典舞相关科研项目。2022年至2023年,由北京舞蹈学院公派任伦敦金史密斯学院中国舞教师。代表作品《心存汉阙》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
舞·师说
2024年9月6日,中国古典舞系组织召开《中国汉唐古典舞袖舞——综合组合训练》课程教学研讨会。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书记兼中国古典舞系主任胡淮北、教育学院院长庞丹、中国舞党总支副书记郑璐、中国古典舞系副主任汪子涵,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军,中国古典舞系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史敏、专业教研室主任欧思维、汉唐古典舞教研室主任佐果、专业教研室副主任夏维家,中国古典舞系副教授王盛峰、人文学院副教授杜乐、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侯文靖,以及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郭茵茵、教师许言等参会。
中国舞党总支副书记郑璐副教授:
这堂公开课主要展示男女合班的综合组合训练,在审美上遵循中华传统文化沉积下来的仪礼化的身体语汇,以文人士大夫形象为审美定位,女班教材与男班教材定位和追求一致,课堂结构和训练程序也一致,仅在动作处理上略有区别。《中国汉唐古典舞袖舞》是2007年开始在作品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课程,经过这些年的深入探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材。课程建立之初就确定了两个教学核心:第一是发掘袖舞审美基因,以动态为主、静态为辅,表达传统文化形象与动律;第二是追求物的拟人化,视袖子为人体表现力的延伸,避免单纯追求技术技巧。
中国舞党总支书记兼中国古典舞系主任胡淮北教授:
汉唐古典舞的“博袖”在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中极具特色,不仅是汉唐古典舞系列课程中的亮点,更是在教改之后聚焦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加强舞蹈演员身体文化性和协调性表达能力的重要训练。该课程核心在于完成服饰道具类课程技术要求,看似简单的袖技实则蕴含深厚的中国古典舞文化底蕴。从中国古典舞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尤其在培养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审美与提升其表演能力上,此课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需思考如何创新发展,汉唐古典舞教研室教师要积极主动思考,明确发展方向,探索在既有体系下身体语言的表现形式,以符合当下审美追求。传承是基础,但我们也需在传承中寻求创新,大胆前行。
教育学院院长庞丹教授:
在2017年中国古典舞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修订后,汉唐古典舞训练课程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的严峻挑战,汉唐古典舞教研室教师顶住压力,展现出了大局观和使命感,在课时量大幅缩减的情况下,不仅完成了教材优化调整,还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研发和完善教材。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们还在作品创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人才培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了互相补充、促进与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态势。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古典舞系副主任汪子涵:
汉唐古典舞是中国古典舞系在舞蹈表演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课程。“袖舞”作为汉唐古典舞必备训练内容,课程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通过对袖技、舞法的精准提炼,运动轨迹与身体韵律的协调共融,使“袖舞”达到了审美和规范的统一。本课程内容精炼,内涵层次清晰,为中国古典舞“一体多元”的理念注入了鲜活生命力。
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典舞系张军教授:
本课程贯彻了孙颖先生“文化型”教学理念,不仅关注局部动作技法的精准,更注重展现整体形象,突显了“服饰上身、形象化身”的特点,与剑舞课程“以技入道”有异曲同工之处,为未来舞蹈演员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养料。在学科专业调整大背景下,舞蹈表演专业学生需广泛掌握不同流派风格与文化底蕴的舞蹈,使“典雅形态”“典型形象”“古典气质”生动体现出来。建议一是加强服饰道具舞蹈类别的系统性研究;二是加强对已有传统教材的保护与应用,突出课程的代表性、训练性、本体性、审美性、语言性。
中国古典舞系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史敏教授:
在课堂展示上,我们看到教师特别要求学生要认真体会蕴含其中的文化厚重感,这种传递传统文化的意识极为重要。教师在教授舞蹈时,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内涵。面对当下中国古典舞“一体多元”的局面,各舞蹈流派要保持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守住不同流派呈现出的文化精髓,体现出价值。孙颖老师强调的古朴和厚重感,正是汉画像砖舞蹈中所展现出的文化深度。在未来发展中,如果中国古典舞的三大流派呈现出的风格特征和表现形式变得趋同,反而会削弱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典舞系专业教研室主任欧思维副教授:
“袖舞”在汉唐古典舞课程中有着极强的风格性与训练性,课程服饰既是文化礼仪的体现,更是身体表达的外延,通过提炼“抖、扬、抛、绕、转、搭”等一系列丰富的技法元素,教师可以编织出独具汉唐气韵的舞蹈语言,其气质可雄浑、可狂放、可清丽、可秀雅。郑璐和乔耸两位教师在行课中,始终围绕技法和审美相融这一原则进行教授,尤其强调身体的动势和节奏,以身体韵律带动袖的运动,丰富了身体律动,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藏在细节中的韵律和味道,这细小的味道恰恰是汉唐风格关键所在。也希望教师以后围绕不同气度,在袖技探索上做出更多尝试。
中国古典舞系汉唐古典舞教研室主任佐果副教授:
“褒衣博带”的服装样式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熠熠生辉,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的外化形式之一。《中国汉唐古典舞袖舞》课程正是从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其文化精髓并结合华夏审美而形成的舞蹈形态的专业课程。课程强调袖与身融合而生的艺术韵味,以“博袖”为体,生发出多种舞法和袖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引导了学生关注课程本身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强化“人袖合一”“物我相融”的教学目标,一舞一动之间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达到了将个人修养和舞蹈实践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古典舞系专业教研室副主任夏维家副教授:
“博袖”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舞蹈的中正形象,更是巧妙地生发出独特的艺术语言。该课程设计是孙颖老师在深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对史学与美学深入研究与探索的智慧结晶,因此在观看时给人以浑然天成的中国传统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气质”与“气势”。孙颖老师很早就注重作品内核的清晰与理性,语言简洁有度,情感表达饱满却不煽情,已成为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典范。中国古典舞各类服饰道具课程皆应秉持开放心态,相互学习借鉴,以期在探索与实践中,共同建立“大古典”概念与方向,让中国古典舞艺术更为色彩缤纷。
中国古典舞系王盛峰副教授:
“博袖”作为舞蹈的服饰道具,不仅生动展现了中国舞蹈的雅致与气韵,更蕴含了独特艺术表达。通过公开课,我深感孙颖老师对汉唐古典舞课程建设的文化性理念之深厚,尤其在汉唐古典舞“博袖”课程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这是孙颖老师深植中国传统文化沃土,汲取史学与美学精髓所创建的课程,展现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中国传统美感,将传统文化的风格和魅力凸显得恰到好处。这种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凸显中国形象的教学理念,无疑是一次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艺术的崇高追求。
人文学院杜乐副教授:
本课程作为孙颖老师汉唐古典舞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重任。“博袖”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形象的集中表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韵、精神,传递着中国礼乐文化。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物形象、动作语言和审美文化依据,是中国古典舞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身体动律、动作语言的同时,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为更好地表演中国古典舞提供了文化思想和实践方法的指导和依据。
继续教育学院侯文靖副教授:
通过梳理《中国汉唐古典舞袖舞——综合组合训练》课程,师生可以在继承孙颖先生留下来的宝贵教学遗产的同时,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审美价值,这也为学生舞蹈技巧和审美表达提供了很好地借鉴和训练。“博袖”蕴含的礼乐精神与它所赋予的文人气质,使该课程具备了丰沛的人文内涵,它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道具的运用能力,也对学生思政教育起到很大作用,让他们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乐舞文化。
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郭茵茵副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一直都在进行汉唐古典舞系列课程的教学和研究,非常关注北京舞蹈学院在这个领域的前沿研究。在北体大的汉唐古典舞课程设置中,徒手舞蹈占据了较大比重,这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舞蹈基本技巧,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化。北体大在道具类舞蹈教学方面,如“槃鼓”和“博袖”等经典作品传授相对较少,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汉唐古典舞全貌的认识,也影响了他们对舞蹈艺术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希望两校之间定期组织工作坊、大师班或研讨会,邀请资深舞蹈专家来北体大传授艺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更深入感受这一舞种的艺术魅力。
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许言老师:
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的汉唐古典舞课程学时由128增加到256,实现课时翻倍增长,主要基于三点原因:第一,学生对课程高度喜爱,反映了汉唐古典舞在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第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对课程的实用性评价非常高,说明学习内容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汉唐风格舞蹈作品在自媒体平台受欢迎程度日益加强,汉唐古典舞的社会认可度和文化传播力正在增强。因此,教学改革不仅是对课程本身的调整,也是一种对外部需求和文化潮流的回应。
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汉唐古典舞袖舞——综合组合训练》公开课展开,参会专家均表示,中国古典舞系将秉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教育理念,共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推动中国舞蹈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 校庆教学展示工作组、中国古典舞系
文字: 康芮涵、赖世贤、赵婧希、谌美琪
图片:戴喆、张钊严
排版:周唯
责编:李岳、汤增祺
总第 1674 期
2024 第 293 期